【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台北報導】地震發生後,民眾將能立即收到相關災情資訊!科技部14日公布科技防災研發成果,如可即時分析梅雨極端降雨率的監測系統,或能即時分析出地震相關災情的機制。災防應用科技方案辦公室執行秘書謝尚賢表示,當各部會資訊整合後,我國天災防救機制將更健全,也更能和國際減災趨勢接軌。謝尚賢14日在「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」成果發表會上致詞表示,政府參考美國、日本及歐洲等先進國家的災害防救工作經驗後,委由科技部邀集經濟部、交通部、內政部、教育部、農委會及原能會等7個部會,在2011年至2014年間推動「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」,並且在4年內投入了27.6億元,累計已完成557項救災資料、模式、管理等面向的各項成果。災防應用科技方案成果眾多,如針對旱象與水資源匱乏的議題,氣象局研發出即時監測系統,能推估出梅雨季極端降雨的發生頻率;氣象局、水利署及防災中心也共同打造出能推估石門水庫未來3月內水量的系統;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置出能分析嘉南活動斷層的系統,藉由微震與斷層間的構造關係,可提供嘉南地區活動斷層震源資訊。對於這些災防資訊的運用,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陳連光受訪指出,這些研究成果將可以藉由簡訊、網站發送,或提供給有意研發的單位,製作成「省道交通資訊」、「行動水情」及「行動土石流」等手機app,更即時協助民眾了解災情。行政院在2014年底核定「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2期(2015至2018年)」,參與部會也從原來的7部會擴大到10部會,並結合巨量資料(Big Data)與開放資料(Open Data)的運用,積極推動產、官、學、研的各界共同災害防救科技應用的研究發展,提升我國防災、救災能量。 |
留言列表